新万博dapp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新万博dapp > 新闻动态 >

孩子“窝里横, 外面怂”, 多半是父母犯了这3个错, 现在改还不晚

发布日期:2025-08-06 18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
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孩子:在家里横冲直撞、脾气暴躁,只要一点小事不如意,就会大哭大闹,对父母颐指气使;

可一旦到了外面,立刻变得拘谨害羞,遇到陌生人不敢开口,甚至被小朋友欺负也不敢吱声。很多家长对此感到苦恼,却又无从下手。

其实,孩子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的表现,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方式失衡的结果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成长环境,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。

01

孩子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?问题可能出在家长身上!

过度溺爱:孩子被“惯”出自我中心

许多家长对孩子疼爱有加,几乎是百依百顺。孩子想吃什么、玩什么,只要一张口,父母就立刻满足。

孩子不高兴了,父母就立刻哄;孩子发脾气了,父母也选择退让。

久而久之,孩子在家中仿佛成了“皇帝”,一言不合就大发脾气,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。

长期处在这种过度溺爱的环境中,孩子会误以为全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。

他们在家中呼风唤雨,一旦到外面的集体环境中,发现别人并不会对他们百般容忍,就会陷入无所适从,产生恐惧感和退缩情绪。因此才会出现“在家横、出门怂”的尴尬场面。

父母应该意识到,真正的爱不是无底线的满足,而是有原则的引导。孩子的合理需求可以满足,但不能一味迁就。

比如,当孩子无理取闹时,家长应保持冷静,不立即回应,而是等孩子情绪平稳后再沟通。

还可以让孩子从小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让他们明白“付出”与“回报”的关系,逐渐培养责任感。

过度保护: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勇气

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,生怕他们受到一点伤害。从吃穿住行到学习交友,事无巨细都要插手。

孩子想自己动手吃饭,怕弄脏衣服就喂饭;孩子想去公园和别的小朋友玩,担心会受欺负就拒绝;孩子犯了小错误,马上替他们圆场遮掩。

这种“全包式”的保护,会让孩子失去自己尝试和应对问题的机会。

他们缺乏独立面对外界的勇气,一旦脱离父母的保护网,就如同失去“盔甲”的小兵,面对陌生人或新环境变得胆小怯懦。

反之,在家中有父母撑腰,就容易变得无所顾忌、言行张狂。

父母要学会“放手”。当孩子想尝试自己穿衣服、系鞋带、爬楼梯时,哪怕动作笨拙,也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。

在孩子遇到小困难时,不要急于出手相助,而是要给予引导:“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办?”

此外,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游戏、与陌生小朋友交流,让他们在真实社交中锻炼胆量与人际交往能力。

教育方式不一致:孩子在“缝隙”中钻营

很多家庭的教育者之间存在观念不统一的情况。有的妈妈严厉要求孩子独立自主,而爷爷奶奶却心疼孩子太辛苦,忍不住替他们包办一切;

有的爸爸坚持规则意识,而妈妈却容易心软,偷偷破例。

这种矛盾让孩子很快学会了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,在家里“挑软柿子捏”。

孩子的认知还不成熟,他们很容易被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一致所左右。

一旦发现有人会袒护自己,他们就会选择性地执行家规,在一方面前表现乖巧,在另一方则胡作非为。

而到了陌生的社交场合,没有熟悉的“保护伞”,孩子就会因不确定如何应对而陷入恐惧或退缩。

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形成统一的教育立场。家长要在教育前充分沟通,明确彼此的底线与原则。

对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等长辈,也要耐心讲明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。

只有建立统一、稳定的规则体系,孩子才能拥有明确的是非标准,进而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一致、从容不迫。

果妈寄语

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的孩子,并非天生如此,而是家庭环境使然。

当孩子长期在错误的教育方式中成长,就容易形成偏执性格、缺乏安全感或社交能力弱。

作为父母,我们要做的不只是“爱孩子”,更是“懂得如何正确地爱”。

育儿路上,没有完美的父母,但有愿意学习与反思的父母。

只要我们愿意从小事做起,从细节改起,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,就能帮助孩子重建自信,成为真正勇敢、独立、有主见的人。

©图源网络|侵删

作者简介:果妈,家庭教育指导师,专注分享育儿知识、亲子教育经验、婚姻家庭感悟,欢迎关注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新万博d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